就业“缓冲区”?超20万毕业生成为科研助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青深一度 Author 北青深一度
自今年5月以来,全国多所高校都扩大了科研助理的招聘规模。过去两年里,在就业压力下,已有超过20万毕业生进入这个“缓冲地带”。
多位受访学生认为,科研助理的工作机会是校方提供的一种福利,无论接下来准备继续考学还是求职,在毕业后的空档期,这份工作都是一个“跳板”。
北青深一度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各高校的科研助理岗位设置有所区别,但工作量较小、保留应届生身份和临时性质是大多数岗位的共同特征。也有少数学校的科研助理有岗无职,学生不需要负责任何具体工作。
据科技部统计,截至2023年7月14日,2023年已完成科研助理岗位发布14万个,已落实超过6万人。已经过去的2022年度,科研助理岗位吸纳17.9万人就业,其中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15万人。
9月开学后,在西南大学图书馆做科研助理的张洋,给记者发来了他的排班表,每周只有半天值班时间,早上8点到岗。
他的工作地点是图书馆的专题阅览室,这里少有人来借阅,很清静,因为有自助服务机,找张洋问询的人很少,半天的工作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科研助理的工资去掉五险一金,每月到手2500元。作为一份“过渡性”工作,张洋对这样的收入已经很满意,他每天在学校食堂吃饭,省了不少开销,租住的单间走路到图书馆只要5分钟。每周除了上班的半天,他大部分时间也都泡在图书馆里,为接下来秋季校招和申请博士做准备。
今年5月底,研究生临近毕业的张洋,从辅导员口中了解到学校招聘科研助理,主要面向2023届暂未就业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其实大家都清楚,这是帮还没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缓冲一段时间。”
之前,张洋拿到过武汉、广州等地的工作机会,但他不想远离家乡,求职意向是在重庆的公立高中做一名历史老师。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实习时他就注意到,本地重点高中新教师录用名单里,不乏985高校乃至海外名校毕业的博士。今年3月份他开始求职后发现,自己所学专业的评级,甚至没法满足招聘的要求。
到了五六月份,张洋的焦虑达到最高峰。一开始表示支持、理解他的父母,看张洋就业不顺,也开始催促,在和他交流时着急了,说出“啃老”之类的话,他觉得“特别不好听”。
在老师的建议下,张洋报名了学校的科研助理。“老师们也希望我先找到一份工作,这样不会和社会脱节。如果在简历中有间隔期,无论就业还是升学都难解释。”一位历史学院的师兄在图书馆做科研助理期间考上了博士,推荐他也试试这个岗位,能有一份收入,还比较清闲、有利于备考。
张洋经历的选拔过程不算复杂,简历初筛后进入单人面试环节,由用人部门的管理老师负责。图书馆的负责老师主要询问了张洋今后的打算,他如实告诉对方,准备今年下半年先参加秋季校招,如果情况不理想则申请本校的博士。
张洋表示,在面试中,老师流露出主要看重学生稳定性的倾向,科研助理岗位更需要能待满一年的同学,而他准备申请博士,短期内离职的可能性比较小。“面试的老师们看到我是历史专业的学生,正好图书馆有历史方面的专题阅览室,也认为在图书馆工作有利于我备考申博。”
面试结果公布,张洋如愿被录用。他很快和校方旗下的全资公司签了合同,“我签的类似于第三方劳务派遣合同,交五险一金。签约时,我们才知道接下这份工作会失去应届生身份,所以还有几位同学出于考公需要最终放弃签约。”
放弃考研、国考失利,加上求职困难,北京外国语大学小语种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孟昊,也选择了本校的科研助理作为暂时的出路。相比张洋的工作时间稍长,孟昊每周需要工作24小时,工作时间可以由他自行安排。
孟昊提供的北外官网通知显示,科研助理岗位“实行与相关录用单位签订录用协议的灵活用工方式,劳动报酬以劳务费形式按月集中发放,不含五险一金,保障基本公费医疗。”对于应聘学生们关心的应届生身份问题,辅导员此前表示不会受到影响。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年科研助理招聘启事中,岗位又细分为科研辅助工作、教学辅助工作和管理辅助研究,分别在科研项目、教学部门和学校职能部门从事相关辅助研究或工作,工资标准均为本科学历4000元/月,硕士学历5500元/月。
虽然在录用名单上的工作性质标注的是教学,但孟昊的实际工作类似于行政助理。9月下旬刚入职第一周的他,在学院办公室拥有一个固定的工位。每天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交领材料,打印文件、物料,去收发室领取、整理信件是孟昊的主要工作,占去他将近一半的工作时间。回到院楼后,他会在工作之余找个空房间自习。
孟昊很希望抓住这个和母校“再续一年缘分”的机会。去年底,他报名了北外的研究生考试,但最终因故放弃,“我打算今年继续考,报科研助理岗主要是不想让自己在这一年里闲着,同时也能和北外有点联系。”
提交简历后不久,孟昊收到了面试通知。回过头来看,他认为这并不是一场具有很强淘汰性的选拔:“当时进入报名微信群的人并不多,群内加上工作人员不过160多人。”而前述《招聘启事》的岗位需求总人数也是160人。
今年7月13日,孟昊在录用名单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其实在这之前,他就在老师那得知,所有参加面试的人都通过了选拔,公示名单录用了159人。这几乎是一场通过率100%的招聘。
近几年来,张洋身边报名科研助理的同学越来越多。“本、硕、博每个阶段都有求职困难的情况。”他说。
相应的,校方也扩大了科研助理的招聘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张洋所在的西南大学招聘科研助理、行政助理共39人,2023年这一人数达到了101人。
即便如此,科研助理还是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张洋介绍,因为大家都认为图书馆相对清闲,岗位也变得相对热门。他所在的图书馆助理岗,初期有上百人报名,进入面试14人,最终录用4人。部分没有入选的同学被调剂到了其他部门或院系。
对校方而言,希望将这些助理岗位留给最需要也最适合的学生。在签订合同前老师都会询问,如果学生手上有工作机会或近期有找到工作的可能,就会被劝退。此外,如果应聘学生打算“考公”,更需要专业辅导,面试老师也会建议回家或到机构专心复习备考。
另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及其就业创业网发布的通知显示,该校从2020年招聘科研助理,2020年和2021年的招聘人数均为150人,2022年增加到160人,规模也有小幅扩招。
科研助理并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早在2020年6月,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中科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就联合印发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深一度检索梳理发现,全国多所高校在2021年就已开始招聘科研助理。
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做好2023年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充分开发利用科研助理岗位。各单位要积极吸纳应届毕业生从事博士后、科研辅助研究、实验技术、技术经理人、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科研助理工作,各高校建设的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要积极吸纳应届毕业生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大幅扩大科研助理岗位。
在2020年就开始招聘科研助理的四川大学,这份工作的收入大概在4000元左右。四川大学校办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科研助理的工资采取一半由课题组发放发,一半由学校人事处发放。
科研助理的工资从哪来,是每所高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北京某211高校的辅导员袁宇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是以导师项目经费为主,学校不会负担科研助理的工资。而部分学校则会主动覆盖这部分支出。但如果科研助理由课题组单独招募,则大多由课题组负担其工资。
袁宇表示,同一学校的不同院系在招收科研助理上也存在一定区别。人文社科类院系拿到的项目经费较少,导师会有经济压力,因此招募科研助理的积极性不高,而理工科项目的经费相对充裕,几名科研助理的工资支出不算太大开销。
前述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发挥高等学校统筹作用,结合自身情况,统筹利用科技计划项目结余资金等用于科研助理岗位经费支出,为科研助理岗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
一位四川大学的老师透露,该校科研助理岗位只面向应届生招聘,为的是满足一些同学缓冲时间备考、找工作的需求。在袁宇看来,有些导师的团队确实缺人,招募科研助理是一种双赢。此外,不少学校的职能部门和院系原本就面向在校生招聘勤工俭学岗位,现在招聘的助理岗位,其工作内容也大同小异。
但这终究是一份流动性很大的工作。四川大学毕业生的刘媛已经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助理工作,她和同事都在今年考研上岸。
就刘媛对身边同学的观察,大多不会把科研助理作为一份长期工作,而是当作考研或者考公的“跳板”。学校各个部门对助理工作性质的定位、工作内容的安排差异较大,很多部门都更体谅学生的个体需求,管理相对宽松。
这与张洋在学校图书馆工作的感觉类似,“刚来的时候,老师还对我说,刚毕业可以多和同学出去庆祝”,图书馆岗位原本就比较轻松,老师们也都知道这是过渡性岗位,没有给他安排太多工作。
“科研助理只签一年合同,实在找不到工作也能继续干,不过工资低,基本上一年人就走光了。”张洋说,大家都是一边干一边找,找到出路就走了。在图书馆的岗位上,近三年每年至少考上两名博士、若干名教师,很少有人一直留下来。
对于科研助理岗位的设置,有些毕业生甘之如饴,认为是一种福利,但也有人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从四五月一直说到现在,明明已经问过我是二战不就业了,现在发双证前最后几天开始疯狂轰炸,说是学校有一个暑假的科研助理岗位,一个月千把块钱,不留校不干活,不影响应届生身份,签了刷就业率。辅导员问完,系主任又来问,最后还让导师问。”四川某高校的毕业生宋雯这样形容自己被催问的过程。
宋雯把这些吐槽发到了社交平台上,向网友寻求推脱的说辞。评论区不乏有类似经历的人。深一度检索发现,类似的帖子在各大社交平台均有出现,辅导员催促签约科研助理的现象并不少见。
宋雯表示,学院老师称签约能给学校提高就业率,同时科研助理的工作量少,几乎不占用学生的私人时间,每个月还有两千元工资,也不影响应届生身份。6月底学生离校前,她的学校又放宽条件:暑假不用留校可以回家,部分科研课题组甚至直接宣布完全不会布置工作等。
尽管如此,宋雯最终还是没有签下这份工作,一方面是考虑到工资发放数额、时间都不明确,签约、解约的流程也尚不清楚,另外她也对学校的“动员”方式也有些反感。
“从一开始通过辅导员在群里通知,和点名未就业同学到办公室询问,到后面开始频繁地反复劝说。摆明就业率不达标的问题后,系主任和导师再次施压。最后则是辅导员集中待业同学,由学院领导开会再劝一次。”
“至少在我看来,这不太像一个工作,因为学校为了就业率已经可以接受学生签约后完全不干活了。而科研助理本身的工作意义,已经无人关心了。”宋雯这样描述她对本校科研助理岗位的感受。
前述高校辅导员袁宇表示,在很多高校,科研助理签约都关系着就业率统计。各地的具体统计口径或有不同,他所在的高校只要成功签约,就可以纳入已就业统计中。
袁宇解释称,“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这几年一直都有,也是一个大方向。所谓联动,指的是就业情况会影响本学科、本专业的招生指标分配、培养方案制定。如果就业情况持续不好,在上级评估学科专业建设、制定倾斜政策时,势必产生不良影响。
面对类似情况的,还有东北某985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沈华。今年毕业后,他与学校签订了三个月合同,成为了一名科研助理。
在沈华的学校,科研助理的工作任务,就是“没有工作”。在岗位上,他们不用上班,没有任何坐班时间,甚至不用去学校。从7月1日“入职”至今,沈华都没有被分配过任何工作任务。本以为可能是由于暑假工作清闲,但等到9月开学后,也没有任何老师联系他布置工作。
这让沈华觉得,科研助理的工作更像是一份学校给学生发放的隐形福利。在岗位的三个月,他仍旧可以专心地为考研二战做准备,同时还可以拿到学校发放的5000元工资。
6月25日,他的学校在两间阶梯教室进行了科研助理签约,能容纳几百人的教室被同学们塞得满满当当。除了沈华所签的三个月协议,还有另一种十个月的劳务合同,工资总计20000元,因为要缴纳社保,签约者会失去应届生身份。不过这一岗位也并不需要实际工作,而且学校还会提供宿舍,更适合那些选择考研的学生。
沈华所在的班级大概有20多名同学,大多在去年考研失利,据他所知,四分之一都进行了签约。整个学院中,与沈华一起申请参加科研助理岗位的总共约有50人,无一例外均被录用。“去了老师给你两份合同,然后你签完之后就可以了。”
这并不是该校第一年招聘科研助理岗位。自2020年开始,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报名并被录用。这份“福利”机会在上下三届同学中口口相传,甚至有同学在毕业前几个月就开始询问老师,当年的科研助理报名何时开始。
按照合同,沈华的工作期限是8、9、10三个月,每月工资1880元。据高校辅导员袁宇说,每年应届生就业率统计的截止时间,大概也是在10月底。
8月的一个周五,沈华收到了第一笔1960元的工资银行转账,比合同约定的还多一点,明确备注是科研助理工资。而事实上,在6月25日签约后的第三天,他就离开了长春,回家备考,并没有做过一天工作。他也不记得在什么时候,学院老师解散了科研助理签约微信群。
在西北地区某政法类院校,一位女生在2021年报名了本校的第一批科研助理。离职后,学弟学妹告诉她,学校次年对科研助理岗位的规划做出了改变:不再需要事实上工作,当然与之相对的,也拿不到工资。
“很难定义这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岗位。或许,只有在统计就业率时,这份工作才有意义。”她感慨道。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